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、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,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已成为决定行业的发展速度与竞争力的关键。其中,芯片作为驱动智能电动汽车创新的“大脑”,线束与连接器作为保障整车电气系统稳定运行的“神经脉络”,二者协同工作,共同构成了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底座。
一、汽车芯片:多域应用与国产化路径
智能电动汽车是高度电子化、智能化的移动终端,其运行依赖于不同域内成千上万颗芯片的协同工作。按照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划分,芯片在各个功能域中承担着不同的关键任务:
-
动力域:电驱系统的能效与安全,直接取决于芯片的能力。电池管理系统(BMS)依赖电池检测AFE、MCU、MOSFET等元件来完成电池充放电、温度检测与均衡保护;电机逆变器则依靠IGBT、MOSFET等核心器件,实现电机的转速、扭矩调节与能量回收。动力总成系统中还使用了大量分立器件,保障电能高效、安全地转化为驱动力。
-
智能座舱域:座舱已经成为智能汽车最直观的体验界面。芯片在此主要支撑仪表盘、抬头显示(HUD)、中控屏、车载音响等设备的运行。例如LCD驱动芯片负责显示效果的呈现;音频放大器芯片为车载音响提供高保真音效处理。这些芯片共同决定了用户在驾驶与乘坐过程中的视觉与听觉体验。
-
自动驾驶域:自动驾驶需要感知、决策与执行的全链路支持,芯片正是这一体系的基础。激光雷达芯片、摄像头图像传感器芯片为环境感知提供“眼睛”;FPGA、MCU等高算力芯片则承担数据融合与决策计算;最终实现车道保持、自动泊车、车联网等智能功能。
-
车身域:在这一领域,芯片掌控着车身的日常动作。区域控制模块调度电动天窗、水泵、油泵等设备;电机驱动芯片负责车窗升降;霍尔传感器检测车门与车窗的状态。它们让家属舒适性与安全性得以兼顾,也是汽车智能化的体现。
-
底盘域:底盘是汽车安全的最后防线,电子助力转向系统(EPS)等关键部件的运行,离不开高可靠性的控制芯片与传感器元件。它们确保转向系统稳定、精准,从而保障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操控性能。
从不同域的应用可以看出,芯片已经深度嵌入汽车的各个系统,既是功能实现的前提,也是性能优劣的决定性因素。而放到国产化语境下,不同品类芯片的进展并不均衡,有的领域已取得突破,有的则仍然受制于国外厂商。这种差距,正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直面的挑战。
-
电源芯片:在90nm以上制程的电源芯片制造上,国内已有一定能力,大部分常规产品可实现国产替代,但在高频PMIC、模拟前端、DC-DC等环节仍存在痛点。
-
驱动芯片:在功能安全要求相对较低的LED驱动、马达驱动、音频驱动等领域,国产化已具备成熟能力;但在高可靠性的功率驱动上仍有差距。
-
存储芯片:国产厂商在SRAM、DRAM、NOR Flash等车规级存储上有所突破,但整体国产化率不足10%,短板依然明显。
-
传感芯片:国内已能设计与制造传统传感器,但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不足4%,仍严重依赖进口。
-
通信芯片:在车载4G/5G通信与导航芯片方面已有成熟产品,但国产化率低于3%,且高端产品高度依赖国际厂商。
-
功率芯片:是国产化率最高的品类。IGBT、硅基MOS已实现一定替代,SiC处于起步阶段。目前整体国产替代率约15%-20%。
-
安全芯片:国内已具备一定研发能力,部分产品接近国外水平,但国产化率仍低于5%。
-
控制芯片:在动力域与智驾域几乎为零,车身控制域部分实现国产替代。
总体而言,中国汽车芯片优势在于部分成熟工艺产品已具备替代能力,但在高端算力芯片、高可靠性存储及传感器上仍高度依赖进口。如何通过政策支持、产业链协同和整车厂试点导入来推动国产替代,将直接影响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二、汽车线束系统:关键承载与国产化进展
如果说芯片是智能汽车“大脑”,那么线束与连接器就是整车的“神经网络”,负责在复杂电气架构中传输电能和电信号。随着电动车电压平台的不断提升,以及集中式/域控制架构的普及,线束面临的技术挑战愈发突出:
- 高压与安全:在高压环境下,对绝缘、防护与可靠性要求更高;
- 轻量化需求:大规模线束使汽车重量显著增加,强量化设计迫在眉睫;
-
系统复杂度:线束布置与连接器接口数量增加,提升了设计与制造难度。
而在国产化进程上,国产线束行业也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:
- 国产替代加速推进:在高压线束领域,天海集团、上海金亭等企业已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。
-
技术短板仍需补足:在高端连接器、高频材料等核心部件上,国内企业仍依赖进口;高端车型线束设计经验不足;测试验证体系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差距。
-
全球化布局初现端倪:一些领先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,如沪光股份在德国、罗马尼亚设立分支机构。随着中国智能汽车出口增长,本土线束企业有望实现跟随出海。
整体而言,中国线束产业正从“制造代工”向“研发设计+系统集成”转型。能否突破高端连接器与材料短板、建立完善的验证体系,并在全球市场中实现同步扩张,将决定中国线束企业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。
三、新汉科技:以定制化服务,破解芯与线束领域痛点
在汽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中,单点突破往往不足以支撑产业升级,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分散的资源、技术和产品形成完整解决方案,并在车规级标准下实现稳定交付。对此,新汉科技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供货,更体现在以定制化服务为抓手,帮助客户解决产业痛点。
-
芯片国产化支持:新汉通过多层次的供应链整合与技术服务,协助客户在不同应用域内建立国产化路径。具体而言,不只是简单的产品替换,而是基于BOM优化、功能安全、可靠性验证等多维度,帮助客户筛选、匹配最优器件组合,降低对单一进口渠道的依赖。同时,依托专业技术团队参与前期设计环节,确保国产器件能够在系统架构中顺利导入并满足整车要求。
-
线束与连接器方案:针对线束系统的复杂性,新汉重点提供从材料选型、结构设计到系统集成的整体支持,帮助客户在高压安全、轻量化和可靠性三大方面平衡成本与性能。通过定制化的技术服务,协助客户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验证体系,并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搭建桥梁,推动国产线束企业进入整车厂供应体系。
通过在芯片和线束两大核心领域提供定制化服务,新汉科技不仅助力客户提升供应链韧性,也为国产化进程注入持续动力。